1.项目的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主要针对以下研究目标:(1)准确把握广大专任教师的工作情况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并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提供科学依据;(2)创立一个信息可靠、内容完备、与国际同步发展的大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政策研究数据库;(3)多方位服务于国家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加强教师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咨询研究;(4)为国家、地方和学校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与智力的支撑。
1)研究方法与抽样方案
为兼顾精度、样本代表性和调查可行性,此次抽样调查采用分层五阶抽样方法。被调查者涉及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类学校,即城市小学、县城小学、农村小学、城市普通初中、县城普通初中、乡镇普通初中、城市普通高中、县城普通高中等。
本项目中分层五阶抽样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为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项目组建立了全国调研协作委员会,以分项目的形式委托除上海以外的88个入样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师范大学实施抽样信息采集和调查工作,上海的调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项目组完成。同时项目组安排项目核心成员对各合作单位的数据采集进行全程指导和质量监督。
为确保数据质量,此次调查数据收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被调查者只需登录远程数据库系统,在作答过程中即将数据传入系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传统纸质调查容易出现的漏答、丢失问卷的情况,保证问卷和作答项目的有效回收率;另一方面亦防止了纸质数据转换为电子版数据过程中因数据录入错误等各种可能造成的非抽样误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无误。每位被调查者大约需要20~40分钟完成调查。
每一阶段的抽样都是根据入样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师范大学搜集而来的抽样框、利用统计软件严格进行随机抽样,从而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2)研究问题与主要内容
本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此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反映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及其对工作环境与学校管理乃至对教师教育政策的认识,为推进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本数据库调查内容所采用的问卷分A、B、C、D四大部分,A为一般信息,B为教学与评价,24题,C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D为工作状况与学校管理。本数据库问卷中共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般信息。包括抽样信息与教师基本信息。其中,抽样信息包括省市、学校、权重等与抽样相关的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所在的学校信息,教师的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学位、教师资格证、教职性质、教龄、职务、职称等情况,还包括教师的婚姻情况、家务时间、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和休闲活动情况等。
教学与评价。包括教师教学工作量、备课情况、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外教学的情况、使用教材情况、使用教学资源的情况、课堂教学技能、课堂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教学的反思及反思方式以及评价学生方法和自身的外语水平等。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专业准备,学历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或专业进修的需求、动机、培训类型、层次、内容、举办机构与效果,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发表论文情况等。
工作状况与学校管理。包括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情况、薪酬及其他收入、从教动机、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困扰,以及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状况、教师对各项教师教育政策的看法及国家教师专业发展各项政策实施的效果等情况。
2.项目的进展与成效
“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主持承担,得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根据随机抽样结果,联合了全国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师范大学,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协同完成数据采集。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作为该项目的主持人,同时并特聘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杜健霞教授和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授严文蕃两位教育数据库专家为该项目的学术顾问。本项目在团队建设方面独具特色,突破了以往的学科内合作模式,而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和统计学科通力合作,实行教育学科、统计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跨学科人员的优势互补,以充分确保数据库建设中抽样、数据指标和数据采集过程的科学、规范、严谨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项目组在进行现场调查之前,编制了较为完善的《调查工作手册》(见附录),其不仅明确了各地调查组应达到的调查要求,而且还就调查的软硬件准备等各方面的问题给予了具体指导,以便各入样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前全面把握调查情况并及时培训调查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调查员经培训后再奔赴各入样学校开展调查,同时项目组成员也分头赴各地指导调查。
本次调查的方式是采用现场集中网络调查的形式,保证了答题的完整性和问卷回收率,同时可以及时地在回收的过程中整理数据,进而总结经验,以便于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需要指出的是,在每所学校进行调查以后,调查人员均及时反馈调查日志,详细记录各种经验和问题,以为今后调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宝贵的资料。对于有意愿参与今后跟踪调查的专任教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该项目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为数据库建设阶段,包含了三个步骤: 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进行研究方案制定与抽样(问卷设计、抽样方案设计、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抽样、预调查); 2008年4月-7月开展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采集;2008年8月-9月进行数据库的数据整理。此阶段主要任务为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特点是历时长,范围广,工作量重,任务艰巨。课题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经过艰苦攻坚,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第二阶段是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是基于数据库的教师教育政策研究阶段。此阶段主要进行专题的拟定、数据分析和专题报告的撰写。在数据库建设阶段和数据分析阶段,都需要统计专业人员和教育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和深入研讨与合作。
本调查数据来源于对全国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专任教师总体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各类中小学专任教师发放问卷11287份,回收有效问卷111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1%。数据收集以后,项目组对数据进行了整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补充样本的基本信息和分析所需信息;第二部分是检查数据逻辑错误并予以纠正。同时,在数据收集后,我们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了权重,将其纳入数据分析过程中,以得到有效的推断结果。
3.工作进度计划
1)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为数据库建设阶段。
2)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是基于数据库的教师教育政策研究阶段。此阶段主要进行专题的拟定、数据分析和专题报告的撰写。
3)2009年1月-2010年10月,完成所有报告并出版。
1.项目的建设目标
本项目重点建设“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研究数据库”。以综合调查、统计分析、全国采样的深度分析,促进国家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旨在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和智能分析工具的教师教育研究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发布的平台,并为教师教育发展和政策的持续研究和追踪研究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评估教师教育政策的实效,并对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效力与执行要素进行建构,为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建立支持、调节和监控的平台。为国家、地方和学校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撑,服务于国家教育教师体系创新。本数据库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师培养过程和教师培养结果,由A卷、B卷、C卷采集的调查研究数据构成全面系统的当代中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状况研究数据库。
1)研究方法与抽样方案
抽样方法。根据主要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指标,将全国31个省份进行分层,在各层中随机抽出11个调查省份(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甘肃、四川、江苏、广西、湖北、山东、陕西)。共抽出20所本科师范院校,7所专科师范院校,共27所学校进行调查。
第一层:部委师范大学(分为东、中、西、东北地区)
第二层:省级师范大学
第三层:师范学院
第四层:师范专科学
在各入样学校内的抽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以专业作为分层的依据。因入样学校之间专业设置有差异,为进行横向比较,我们需要选择大多数入样学校(2/3以上)都具有的专业进行调查。
各入样学校的入样专业共13个,分别为:
第一类:主课类:(1)语文(2)数学(3)英语
第二类:科学类:(4)物理(5)化学(6)生物
第三类:文科类:(7)思政(8)历史(9)地理
第四类:文体类:(10)体育(11)音乐(12)美术
第五类:教育类:(13)教育技术
精度与样本量。综合考虑精度要求和调查的可行性,在校生调查中,每所学校12个专业分别调查20人,共240人;毕业生调查中,每所学校12个专业各调查10人,共120人。则每所学校共需调查360人。结合各校的总人数看,每所学校中在校生调查占该被调查年级的比例约为5%-25%,毕业生调查占该被调查年级的比例约为2%-13%。在校生调查的全国总样本为:6480=27所学校×240人/每校;毕业生的全国总样本为3240=27所学校×120人/每校。
2)研究问题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解答关于教师教育的三大问题:1)师范教育应培养怎样的教师?2)师范教育是如何培养教师的?3)现在的培养情况如何? 通过A卷、B卷、C卷的调查来构建数据库体系,回答以上研究问题。
教师培养过程的问卷调查(A卷:师范生调查):主要回答“师范教育是如何培养教师的”这一问题。聚焦师范生的在校经历,包括6大块内容:基本信息、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课外活动与养成教育、管理制度与办学条件以及学习动力与心理素养,共68道题目。
教师培养结果的问卷调查(B卷:师范毕业生跟踪调查):各类中小学的新教师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就业过程、入职适应和生涯规划。师范生的知识、技能准备,其所受的教育与学习经历的满意度,及其职业适应情况。
教师培养结果的用人单位认可与反馈调查(C卷:中小学校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中小学校长和带教老师、学科组与年级组同事,调查新教师的工作情况与入职的适应过程,单位是否满意新教师职业表现。
2.项目的进展与成效
项目进展分四个阶段:2008年为第一阶段,进行项目的相关文献收集与研究设计。2009年1-6月为第二阶段,制定了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2009年6月-12月为第三阶段,确立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以及调查方案。建立了教师教育培养机构数据库的A卷、B卷、C卷的问卷设计框架。建立了全国的数据采集的抽样方案和指标体系。2010年1月-6月为第四阶段,完成了A卷、B卷、C卷的问卷设计与网络版制作以及山东省的调查。
总体而言,2008年以来,项目完成了以下工作:1)完成纸质A问卷的设计、网络版问卷制作、试测、效度检验;2)完成了B卷和C卷的问卷设计;3)完成了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7所高校的抽样方案与调查学校基本信息采集;4)制定了全国调查的实施方案并完成了《调查工作手册》;5)完成山东省三所高校A问卷的760个样本的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6)召开了两次数据库调查全国11省协作会议(2009年12月成都会议、2010年6月南京会议),与11个省份的合作大学签订协议,进行了全国大规模正式调查的培训工作。
3.工作进度计划
1)2010年下半年-2011年3月,完成A卷、B卷、C卷的全国调查。完成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7所院校的A卷、B卷、C卷的调查工作。其中,发放在校师范生问卷6653份,回收有效问卷66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5%;发放师范毕业生(师范毕业生(初入职教师))问卷3017份,回收有效问卷29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发放师范毕业生所在中小学校领导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2%。全部A、B、C三卷调查的入库总样本数为9975。
2)2011年4-5月,数据库的整理;6月-9月,数据分析与数据库的使用培训。
3)2011年9-12月,研究报告的撰写。
1.项目的建设目标
全国特殊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的建设目标分两部分: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二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调查”。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旨在了解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和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以便为国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并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提供科学依据。
“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调查”旨在了解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就业等情况。调查的目的是为国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效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与抽样方案
抽样方法。根据主要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指标,将全国所有省份进行分层,在各层中随机抽出9个调查省份(北京、上海、辽宁、湖北、山东、安徽、广西、贵州、江苏)。共抽出全国1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和10余个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与抽样方案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调查涉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一般信息、专业化发展状况、工作与生活状况三大板块。
A、一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如:专业背景、学历、职称等)和教学信息(如:正在教育的对象、任教学科)等。
B、专业化发展状况包括现状和需求两个维度。内容包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如:特殊教育内涵、特教教师社会地位的态度、特教安置形式的态度等)、教育教学现状与需求(特教知识、教学技能、教材教法等)、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科研能力、科研活动等)、教育支持现状与需求(专业支持、政策与管理支持、社会支持等)、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培训内容、培训途径、培训形式等)等。
C、工作与生活状况包括工作现状(职业认同、从业情况、从业动机、专业自主权、收入情况等)和生活情况(满意度、幸福感、效能感、健康与休闲等)。
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调查涉及学校办学的整体情况、管理制度与办学条件、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特殊教育机构培养成效等。
A、学校办学的整体情况: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性质;机构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机构特殊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机构除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外,还承担的任务;机构近4年来开展课题研究情况;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的情况;本机构的专业优势;机构在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机构在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的支持。
B、管理制度与办学条件:机构教学管理制度中涉及的内容;机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中涉及的经费内容;机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中涉及的学习实践内容;特殊教育机构师资队伍;机构拥有的教学资源情况;机构实验室及相关训练室情况;机构拥有的特殊儿童评估工具情况;机构的见实习基地情况;机构教学资源开发情况;机构专业教材开发情况。
C、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机构特殊教育专业的现行课程方案;现行课程方案(培养方案)的主要优点;现行课程方案(培养方案)的不足。
D、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目前机构教育教学的主要困难;机构见习的主要内容;机构实习的主要内容;机构见习、实习、实训时间;机构见习、实习、实训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效果;影响见习的主要因素;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E、特殊教育机构培养成效: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2006-2009年度本机构科研成果发表情况;2006-2009年度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获得的荣誉;2006-2009年度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获得成果情况;2006-2009年度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情况;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效果;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对未来教师的通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优势;本机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若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亟待提高的方面。
2.项目的进展与成效
项目进展分四个阶段:2008年为第一阶段,进行项目的相关文献收集与研究设计。2009年1-6月为第二阶段,制定了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2009年6月-12月为第三阶段,确立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以及调查方案。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调查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调查的问卷设计框架。建立了全国的数据采集的抽样方案。2010年1月-6月为第四阶段,完成了问卷调查的主体工作
3.工作进度计划
1)2010年7月-2011年1月,完成所有调查问卷的回收和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2011年2-3月,数据库的整理和完善。
3)2011年4月-6月,数据分析。
4)2011年7-12月,研究报告的撰写。
1.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实行扁平化及动态管理
本项目进行扁平式管理,整合教育研究力量,搭建以教育科学为主的跨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孕育重大学术成果。我们建立了分年度、分阶段、分子项目的严格运行和经费管理办法。以项目组织研究队伍,进行跨学科合作、跨机构合作并采取动态项目管理方式。以项目研究带动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和动态的管理和服务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采取定期研讨会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项目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长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建立简报制度。每次研讨会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解决研究中的难题。有简报记录课题进展。工作坊由严文蕃教授和杜健霞教授主持,集中培训研究方法,研讨政策问题、理论问题,促进研究成员拓展思路,完善研究。定期研讨会和工作坊制度全面提高了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循序渐进推进了课题研究。
3.建立了全国的科研与协作工作网络,引领项目省的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
建立了全国抽样省份的工作网络,形成了包括陕西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山东师大、四川师大、山东师大、西北师大、广西师大、天津师大等11所师范大学在内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这既凝聚了全国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形成了省际之间的紧密合作网络,又充分发挥了我校的引领作用,对同类高校产生了网络辐射效果,提高了教育学,特别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通过创建和发展研究共同体,对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同类学科进行项目推广扶持,在带动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合作研究的体制创新。
4.调查形式上有重要创新,实行网络调查,无纸化采集数据
项目采取全部样本数据通过网络版问卷在线采集的方式。调查实行集中每所学校的调查对象统一答卷的方式,以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效度和信度。无纸化网络调查有几大优点:1)杜绝答卷可能出现的漏题、不按要求答题的现象,最大限度减少废卷率;2)网络答卷保证调查结果直接进入后台数据库。省去传统纸质问卷调查中问卷回收以后的输入环节,节省了大量成本、劳力和时间,并可以避免问卷数据输入过程中的错误;3)保证了调查的高效率和高质量;4)不需要打印问卷,既环保又节约了费用成本。
但网络调查也对研究的调查前的技术培训,硬件条件,调查员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工作手册》,并培训各项目学校的调查人员。